4月20日上午,第二届上海基础教育年会平行会议五在上海市宝山区教育学院顺利召开。作为年会重要组成部分,本次会议以“未来学习空间的探索与构建”为核心议题,通过专家引领、案例共享等形式,展现数字化转型背景下未来学习空间重构的创新实践。会议由上海市黄浦区教育学院副书记、副院长邢至晖主持。来自上海及全国的代表70余人参与会议研讨。
会议伊始,举行了“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全国实践联盟指导专家聘任仪式,华东师范大学教育信息技术学系主任、博士生导师顾小清教授获颁聘书,上海市教育学会副秘书长谢慧萍出席颁证。该联盟自2024年成立以来,已形成跨区域协同创新机制,此次专家加盟将强化理论研究与实践转化的双向赋能。
顾小清教授带来“数字化转型背景下的学习空间再审视”主题报告。她指出,未来学习空间具有三个核心特征:无边界、以学习者为中心、智能化,面向这样的未来学习空间,我们既需要一个全新的物理空间,也需要新的学习方式和因材施教体系,而这些离不开人工智能、大数据等技术的应用。
宝山区行知小学校长朱晓玲和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科研室副主任秦岭作为案例获奖代表做了大会分享。
朱校长介绍了行知小学基于陶行知“生活教育”理念,创新构建“WINK闪耀未来”跨学科学习空间体系。该项目以Wisdom(智慧)、Innovation(创意)、Nature(自然)、Knowledge(知识)为核心,整合校内外资源形成四大协同空间,打破学科壁垒,对话传统和现代,推动教与学模式变革。
秦岭以“创设智能学习空间,攻关数字应用瓶颈”为主题,分享了市三女中作为百年老校,秉持“3E(Establishing-Enriching-Empowering)”教育数字化转型理念,突破空间限制构建智能学习空间的实践路径。
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校长张咏梅、上海市七色花小学校长陆燕萍、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副校长凌永刚围绕“未来学习空间探索的黄浦经验”这个主题,在邢至晖的带领下,结合各校的实践经验,以圆桌论坛的形式开展研讨对话。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聚焦设计思维培育的“绿线”空间设计、七色花小学为破除空间局限而创设的“魔法空间”、大境初级中学系统规划的“SPACE境·界|学习中心”,这些实践共同勾勒出未来学习空间打造的多元光谱,诠释通过学习空间重构促进教与学的流程再造。
上海市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中心专职研究员王震就《未来学习研究蓝皮书(2025)》中的“未来学习环境新生态”作专题解读。她介绍了蓝皮书的框架结构,回顾了蓝皮书成书的过程既是一次对教育未来的理性探索,又是一场与时代对话的心灵漫游。对于未来学习空间的变革,她提出了六大发展趋势,分别是环境以人为本、学习面向多元、加强合作共创、支持无边界学习、顺应组织变革、技术融入教育。
最后,会议举行了未来学习研究与发展全国实践联盟第二批工作坊授牌仪式,由顾小清和邢至晖为上海市同济黄浦设计创意中学、上海市七色花小学、上海外国语大学附属大境初级中学、上海市第三女子中学、上海市宝山区行知小学以及宝山区“未来学习研究”种子教师研修班“未来学习环境”工作坊授牌。
总结环节,顾小清教授在发言中充分肯定了各校分享的探索和实践,每一所学校都能基于学校的基础和特点,以学生、学习为中心,重新塑造、拓展有限的物理学习环境,使得学习环境一方面能够映射到无边界和学习者为中心的特征,同时也能够满足学校育人的特色需求。
本次会议通过理论与实践的双向对话,呈现了基础教育领域在未来学习空间探索的创新突破。各校案例生动诠释了“无边界、学习者中心、智能化”的未来图景。这些实践以空间重构为支点,撬动教学场景重塑与学习方式迭代,为破解个性化学习支持、跨学科项目化学习等核心难题,提供了立足本土、辐射全国的“上海经验”。